第一次裝全戶淨水/軟水,最常踩的七個雷(避開就少走很多冤枉路)
許多家庭是第一次接觸「全戶淨水」或「全戶軟水」,資訊一多就容易混亂。 這篇整理出我們在全台各地實際遇到、最常看到的七個誤會, 只要先避開這幾個雷,你的投資就會順利很多。
一、只看設備價格,不看耗材與保養
很多人只比較「機器多少錢」,但全戶系統真正的成本,是拉長到好幾年在看。
• 濾芯更換週期多久?每次多少錢?
• 軟水再生鹽用量大概多少?
• 有沒有提供保養提醒或巡檢服務?
最好的狀況,是一開始就把「每年預估花費」說清楚,而不是只談當下成交價。
二、以為「全戶=生飲」,結果喝得不放心
全戶淨水處理的是生活用水,不是生飲水。 若把兩者混在一起,容易出現「明明裝了全戶,卻又另外買瓶裝水」的窘境。
• 洗澡、洗菜、洗衣:用全戶淨水與軟水改善體驗
• 喝進人體:交給生飲系統(例如 RO 逆滲透)負責
把角色分清楚,就比較不會落入「一台想包山包海,結果每個都不太滿意」的狀況。
三、只看流量數字,忽略實際用水型態
有的人看到型錄寫「最大流量 XX L/min」,就安心選購,但現場情況其實更複雜:
• 同時間要不要兩間浴室一起洗?
• 有沒有浴缸、雨淋、按摩浴缸等高流量需求?
• 是否同時會開洗衣機、洗碗機等設備?
這些都會影響你應該選擇的管徑、流量等級,不能只看紙上數字。
四、沒有先確認「總進水位置」與安裝空間
很多案子到現場才發現:機器擺不下、沒電源、排水難拉, 最後不是大改管線,就是被迫換成小一號機種。
• 透天:通常在一樓或院子,需考慮遮雨與維修空間
• 大樓:可能在陽台、管道間或公設空間,需與管委會確認
建議在談設備之前,就先用照片、影片或平面圖,把位置問題講清楚。
五、沒有考慮「停電、斷水」時的應變
有些設備需要電源與控制閥,遇到停電或異常時,要確保仍有基本用水。
• 是否保留一小段旁路,緊急情況可繞過設備?
• 是否設計手動模式,讓家人知道怎麼切換?
這些細節平常不會用到,但一旦遇到就會非常有感。
六、忽略家人的使用習慣與接受度
全戶系統不只是工程問題,也是「家人願不願意配合」的問題。
• 有人會介意「軟水的滑感」嗎?
• 家人願不願意配合定期補再生鹽?
• 對保養、巡檢的看法是:想自己來,還是希望有人代勞?
把這些問題先問過一輪,往後使用上會順得多。
七、太早糾結品牌與型號,太晚思考「真正需求」
品牌與型號固然重要,但如果一開始就陷入規格比較,很容易忽略真正需求。
• 你家現在最困擾的是什麼?水垢?黃水?味道?皮膚?
• 你預計住這間房子多久?
• 你希望花多少時間在保養、管理設備上?
先把這些回答出來,再來談品牌與型號,會更客觀也更好比較。
想一次釐清「自己家適合怎麼規劃全戶系統」嗎?
如果你也正在比較各種品牌與方案,卻覺得愈看愈亂, 不妨先讓我們幫你把需求整理成幾個關鍵問題,再一起討論設備。
• 幫你盤點可能遇到的七大地雷,先避開再談選項
• 依照透天/大樓、成員數與預算,給出實際可行的方案
• 讓你清楚知道每一筆錢花在哪裡、未來會省掉什麼樣的麻煩
多花一點時間在前期思考,往後十年的用水體驗就會省下很多力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