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案例:從「免加鹽裝置」改成全戶軟水+前置後,家裡的變化
下面這個案例,是我們在台灣常見的一種情況: 屋主一開始被「免加鹽、免耗材」的訴求吸引,先裝了一套裝置, 使用一兩年後,發現跟當初期待有落差,最後決定換成傳統全戶軟水搭配前置系統。 這個過程,對正在選方案的你也很有參考價值。
一、屋主的起點:不想搬鹽,只想「稍微改善水垢」
這個家庭是四口之家,兩間浴室,平常都上班上課, 會想處理用水,是因為:
• 浴室玻璃與龍頭很快就有一層白霧
• 熱水器偶爾忽冷忽熱,維修師傅提到水垢偏重
• 但又不太想要有一個大大的鹽槽要照顧
因此在賣場看到標榜免加鹽的裝置時,覺得:「這好像就是我要的。」於是先裝了一台。
二、實際使用一段時間後,遇到的狀況
裝設後,大約一年多的實際感受是:
• 浴室清潔有稍微好一點,但水垢並沒有明顯「消失」
• 熱水器維修時,技師仍看到明顯結垢,只是分布狀況略有不同
• 家人對洗澡體感的差異感受不大,仍覺得皮膚偏乾
屋主後來坦白說:「不是完全沒效,但跟當初想像的落差有點大」,於是開始重新評估其他方案。
三、重新規劃:改用前置+傳統全戶軟水
重新評估時,我們先做了幾件事:
• 了解實際用水量與同時用水情況(兩間浴室是否常同時開)
• 檢查熱水器、蓮蓬頭與玻璃的結垢狀況
• 以水質檢測數字確認硬度範圍
最後的方案是:全戶前置過濾+傳統全戶軟水+既有生飲系統, 並說明清楚未來每年大約的耗材與再生鹽成本。
四、更換後半年~一年的變化
實際更換系統後,屋主回饋的大致情況是:
• 浴室玻璃與龍頭上的白色水痕明顯變少,清潔頻率降低
• 熱水器出水較穩定,之後維修時內部水垢也有明顯改善
• 小朋友洗澡後皮膚不再那麼乾,沐浴乳比較好沖乾淨
最後屋主的結論是:「需要搬鹽有點麻煩,但看到這些變化,會覺得這個麻煩是值得的」。
五、這個案例可以帶給你的啟發
我們並不是說所有免加鹽方案都一定效果不好,而是:
• 在硬度明顯偏高的地區,若期待「大幅減少水垢」,傳統軟水通常更適合當主力
• 若原本的狀況已經讓你「每年都在修熱水器」,就更需要實際可量測的硬度改善
• 任何設備都應該先把原理與限制講清楚,再談安裝,不論是哪一種技術
你不需要成為水處理專家,只要懂得問對問題,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。
你也曾經裝過類似裝置,卻覺得效果有限嗎?
若你家已經有某種改善水垢的設備,但實際感受不如預期, 歡迎把現況與設備型態告訴我們,我們可以從不批評任何特定品牌的前提下, 幫你一起分析下一步怎麼走比較好。
• 盤點現有設備與用水問題,找出落差原因
• 設計可以「沿用部分設備」或「分階段調整」的方案
• 讓你在尊重原有投資的前提下,逐步改善全戶用水體驗
我們關心的是「你現在的問題怎麼解決」,而不是去評論任何特定品牌的好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