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知識分享
很多人在打聽全戶系統時,會聽到從幾千到幾萬、甚至十幾萬的價格, 但到底差在哪裡?會不會被賣太貴?這篇不談精確報價,而是用「預算級距」的概念, 幫你建立一個大致的判斷邏輯。
很多屋主以為「有地方擺廚下型淨水器就好」,結果生飲機裝完之後, 發現門關不起來、收納少一半、要換濾芯還要把整櫃東西搬出來。 廚下生飲安裝位置的思考,其實是整個廚房用水動線的一部分。
市面上有時會看到「一台搞定全家用水」的說法, 但在實務上,我們反而會建議:全戶用水系統和喝的水,最好分開設計。 這不是為了多賣設備,而是從安全、效率與維護角度來看,分工反而比較好。
UV(紫外線殺菌)聽起來很厲害,很多生飲產品也會把這點放在很前面。 但在台灣的實際環境裡,並不是「有 UV 就一定比較好」, 而是要看你家的水源與管線條件,決定要不要用到這一層生飲保護。
這幾年市場上出現不少標榜「免加鹽」、「免耗材」、「免保養」的軟水解決方案, 對不想搬鹽、怕麻煩的家庭來說非常有吸引力。但站在實務角度,我們會建議先了解原理與限制, 再來決定要把它當成輔助,還是當成全戶
近幾年瞬熱型與桌上型熱水生飲機很流行, 「隨開隨有熱水」聽起來非常吸引人。 但對每個家庭來說,適不適合、要用到什麼等級,其實差很多。 一、你家每天真的需要多少「即時熱水」
很多屋主在展場、百貨或賣場逛一圈後,會發現有些強調歐洲技術的全戶系統, 單價動輒數十萬,標語看起來非常迷人。另一邊,在地品牌或系統整合方案, 價格層級彈性比較大。面對這樣的落差,我們可以用什麼角度來思
講到 RO 淨水機,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「很浪費水」。 但在水處理的角度裡,這些被叫做「廢水」的部分,其實有它的必要性, 只是我們可以用更聰明的方式設計,讓它既安全又合理。
下面這個案例,是我們在台灣常見的一種情況: 屋主一開始被「免加鹽、免耗材」的訴求吸引,先裝了一套裝置, 使用一兩年後,發現跟當初期待有落差,最後決定換成傳統全戶軟水搭配前置系統。 這個過程,對正在選方
很多家庭在做淨水功課時,會先看到全戶淨水,再看到全戶軟水,最後才想到生飲; 或是先買了一台生飲機,過一陣子又想加全戶,結果越配越亂。 其實只要抓住幾個原則,就能讓整套全戶+生飲系統既有感、又不浪費。
另一個常見情況,是屋主在看過展場或廣告後, 一度考慮投入非常高的預算做全戶系統,但在冷靜盤點之後, 改成分階段規劃,最後反而覺得壓力小很多、體驗也更符合自己期待。
同樣叫做「軟水機」,在不同國家用到的條件完全不一樣。 台灣有自己的水質、管線環境與用水習慣,如果只是把國外的機器原封不動搬過來, 很容易出現「數據很好看,但實際用起來哪裡怪怪的」的狀況。 這也是為什麼